一、镇江金山寺历史典故?
镇江金山寺传说:
金山自古更有神话、历史无数,白蛇传中所述的《水漫金山》说的就是这里。
金山寺之所以在老百姓心中广为人知,是因为民间传说中的“白蛇传说”。
据说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人,即白娘子,嫁给青年许仙,生活很甜蜜。
知道这一点,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,许仙将信将疑。
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,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,却将许仙吓死。
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。
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,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,水漫金山寺,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。
白素贞触犯天条,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,镇压于雷峰塔下。
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,到塔前祭母,将母亲救出,全家团聚。
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。
扩展资料:
金山寺历史沿革:
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明帝时,即公元323年~325年间。
南朝、唐朝时,寺名均叫金山寺。
北宋真宗年间,因真宗梦游金山,便赐名为龙游寺。
元代起,又称金山寺。
清康熙南巡时,给金山寺题写了“江天禅寺”的匾额。
1983年,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。
二、镇江西津渡典故?
公元 684 年,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,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,徐敬业、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,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《为徐敬业讨武 曌 檄》,一时天下震动。兵败后,徐敬业、骆宾王等渡江&34;奔润州,潜蒜山下&34;。
宋代,这里是抗金前线,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。
千百年来,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。除了上述的一些历史事件外,还有如唐朝的李德裕渡口禁逻,五代的马仁裕监渡报信,宋高宗渡江逃命,金兀术玉山脱险等等。
西津古渡依山临江,风景峻秀,李白、孟浩然、张祜、王安石、苏轼、米芾、陆游、马可 ·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,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。宋熙宁元年 (1608) 春,王安石应召赴京,从西津渡扬舟北去,舟次瓜洲时,即景抒情,写下了著名的《泊船瓜洲》诗: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由于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地。不仅是战略要地,又是重要交通要冲。因此西津渡因渡而生,傍水而兴。
三、镇江 战国典故?
镇江春秋时称为“朱方”,战国时改称“谷阳”,秦朝时称“丹徒”,都不怎么出名。它开始在历史上绽放光彩是始于三国,那时镇江已叫“京口”。孙权占据江东,由于徐州合肥等战略要地都在曹操手中,江北无险可守,而镇江就在长江南岸,若要攻建业,必先攻下京口,京口背山面江,是极好的防御阵地,孙权也一度再此定都。
南北朝时,谢玄在此领兵,北府兵便是在这里组建,而后面对前秦苻坚南下,谢玄带着这支北府兵以八万大破苻坚八十万大军,打赢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。
到了北宋,这里便叫镇江了。顾名思义,镇江扼住了长江在东南的咽喉。南宋初年,金兀术领兵十万南犯,掠地无数,终于因战线过长,补给不济北返。名将韩世忠在此率仅八千兵士困其十万之众。相传其妻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,至今仍被传为佳话。这一次的江东子弟又打出了当年项羽时的气势,兀术最终于黄天荡大败。不料竟有当地人向兀术透露旧河故道,兀术连夜开挖三十余里,乘快船逃去。
四、镇江东石典故?
晋江濒海古镇东石,东西横陈于石井江之西北侧,面对东海,形如半月,故有“半月沉江”之雅称。
东晋五胡族,其后陆续南来,络绎不绝。时有尚书林西山,亦挈眷入闽,直至东海之边,见此地海色山岚,景色宜人,山峦之上,古有石寨,未知始建何年。林尚书即筑室石寨之东,遂胥土于斯,后以地为名,即称“东石”。
五、镇江省会历史?
镇江虽然仅是三线城市,但竟然做过三次江苏省会。民国18年2月,江苏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,镇江第一次成为了江苏省会。民国34年抗战胜利,九月江苏省政府从阜阳迁回镇江,镇江再次成为江苏省会。建国后,1952年11月15日,撤销苏南、苏北行署区,恢复江苏省建置,省会临时定在镇江。镇江现在虽然算三线城市,但是曾经也辉煌过,毕竟也做过三次省会城市。
六、镇江的历史?
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在春秋时称为“朱方”,战国时改称“谷阳”,秦朝时称“丹徒”,三国时为“京口”,南朝宋在京口设“南徐州”,隋统一后改置“润州”,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,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。
七、镇江地理历史?
镇江,古称京口、润州、南徐,是江苏省地级市,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、风景旅游城市。截至2018年,全市下辖3个区、代管3个县级市,总面积3847平方千米,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千米,常住人口319.64万人,城镇人口227.72万人,城镇化率71.2%。
镇江地处中国华东地区、江苏南部,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、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,西衔南京、南靠常州、北邻扬州,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。境内京沪铁路、京沪高铁、沪宁高铁、沪蓉高速公路、扬溧高速公路、312国道、104国道等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,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,长江流域第三大亿吨港口镇江港通江达海。
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在春秋时称为“朱方”,战国时改称“谷阳”,秦朝时称“丹徒”,三国时为“京口”,南朝宋在京口设“南徐州”,隋统一后改置“润州”,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,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。
八、镇江硝肉的典故?
相传三百多年前,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夫妻酒 店。一天店主买回四只猪蹄,准备过几天再食用,因天然怕变质,便用盐腌制, 但他却误把妻子为父亲做鞭炮所买的一包硝当作了精盐, 直到第二天妻子找硝准备做鞭炮时才发觉,连忙揭开腌缸一看,只见蹄子不但肉质未变,反而肉板结实,色泽红润,蹄皮呈白色, 为了去除硝的味道,他一连用清水浸泡了多次,再经开水锅中焯水,用清水漂洗, 接着入锅加葱姜、花椒、桂皮、茴香、清水焖煮。
店主夫妇本想用高温煮熟解其毒味,没想到一个多钟头后锅中却散发出一股极为诱人的香味, “八仙”之一的张果老恰巧路过此地,也被香味吸引止步, 于是他变成一个白发老人来到小酒店门口敲门。
店门一开,香味立刻飘到街上。
众人前来询问,店主妻子一边捞出猪蹄,一边实话对大家说:“这蹄膀错放了硝,不能吃。”
但那位白发老人把四只猪蹄全部买下,并当即在店里吃了起来。由于滋味极佳,越吃越香,结果一连吃了三只半才罢休, 等这老头一走,人们才知道他是张果老。
店主和在场的人把剩下的半只蹄膀一尝,都觉得滋味异常鲜美, 此后,该店就用此法制做“硝肉”,不久就远近闻名。
后来店主考虑到“硝肉”二字不雅,方才改为“肴肉”
九、镇江酒海街典故?
酒海街是镇江著名土特产的发源地之一。南朝梁《舆地志》云:“京口出酒,名号‘京清’,黄者为‘百花’,黑者为‘墨露’”。当年,酒海街酒楼招牌上写道:“酿成春夏秋冬酒,醉倒东西南北人。”清代京师人饮用的南酒,主要就是闻名遐迩的的京口百花酒。
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来到酒海街一家老夫妻开的酒店,品尝了白似水晶红如玛瑙的肴肉,越吃越香,赞不绝口。肴肉精肉酥嫩,肥肉去脂,肉红皮白,光滑晶莹,卤冻透明,犹如水晶,故又称“水晶肴蹄”。三百多年来,镇江肴肉越做越美,声名远播。镇江文史专家、诗人王骧诗云:“风光无限在金焦,更爱京口肉食饶。不腻微酥香味溢,嫣红嫩冻水晶肴。”酒海街为“肴肉不当菜”的源头,已列入江苏省级非遗保护项目。
“香醋摆不坏”的传说更具神话色彩。相传当年杜康全家来到镇江酒海街,这天儿子黑塔做完了活计,挑了两担龙窝水倒入酒槽,便兴致勃勃的搬起酒坛子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,醉醺醺的回马房睡觉。突然,耳边响起了一声震雷,一位白发老翁站在他的眼前说:“黑塔,你酿的调味琼浆二十一日酉时可以品尝。”后老翁不知去向,原来是仙翁指点。到了二十一日酉时,果然满屋飘香,就这样不仅做成了醋,而且也成就了“醋”这个字。
十、镇江八公洞典故?
八公洞山头,位于镇江市南约四公里。清《丹徒县志》记载:在城南七里回龙山下有八公崖,一名八公洞,俗称八公洞山头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于招隐寺,有八个太监相随,太子卒,八太监在此焚身以殉,故名八公洞。
后国民党